游园惊梦 ——我眼中的华夏气质 (一)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看完冉燃关于京剧不能作为国粹的帖子,突然想起早晨班车上的一件事:一位长辈因听不惯广播里嘈杂的电子音乐而要求司机关掉广播,没想到引起不少乘客(包括年纪大的长者)的强烈不满。其缘由是:“有得听总比没得听好,好歹可以打发时间。”“怎么能因为你一个人不喜欢听而剥夺所有乘客听的权利?” 老实说,其实我并不反对电子音乐,但是听到这样的言语,我觉得很悲哀。原来我以为国民只是精神饥渴,没想到现在居然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!
不可否认,道生万物,万物皆是道。阳春白雪有阳春白雪的韵致,下里巴人也有下里巴人的味道。二者相生互长,也正好相得益彰。不过问题在于,孔子哀叹的“靡靡之音”“亡国之音”,如今居然也成了高雅音乐的一部分;以往士大夫们不屑一顾的“呕哑噪哳”,在现今的流行音乐面前居然也显得那么地有智慧;在明朝最通俗不过的昆曲,现在居然成了曲高和寡的代名词……
我们总说,时代在进步。个人以为值得商榷。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飞速的发展。但我们的内心呢?是越来越纯净还是越来越浮躁?在阳春白雪离地三尺、被束之高阁,而下里巴人足登大雅,市面上充斥着不知所谓的时代,我很疑惑,究竟是进步还是在退步?当然,我们也可以豁达地哈哈一笑:不知所谓也是道!嗯……
看过关于白先勇先生的一本书,其中最震撼我心的一句话就是(大意):“现在年轻人的气质太粗糙了!”
我们以前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,如:昆曲、古琴、歌舞……我的很多朋友起先是闻之即弃的,等他们真的尝试来品味的时候,没有一个不是惊呼:“天啊,原来可以这么美!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?怎么就没有人告诉我呢?”
我在想,古人言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“苟不教,性乃迁。”朋友们前面的“天啊,原来可以这么美!”这应该就是“性本善”;而之前的闻之即弃是因为“苟不教”,所以才造成今天的全民“性乃迁”。不要告诉我,是他们自己愿意气质这么粗糙的。向善之心、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不然,他们也不会对那些西方的“优雅”“绅士”趋之若鹜了。
先秦的气魄、汉唐的度量、两宋的风雅自不必说了,单就在读明朝戏曲史的时候,我就非常的艳羡。那“家家收拾起,户户不提防”是怎样令人陶醉的场景啊!在那个全民为昆曲疯狂的时代,该有多么的优雅和迷人。
甚至于,在田间,农夫们会闲来吼上一段:“大江东去浪千叠,引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。又不比九重龙凤阙,可正式千丈虎狼穴。大丈夫心别,我觑这单刀会,似赛村社……”或者,转眼的茶园里,会飘来一段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?朝飞暮卷,云霞翠烟……”
整个国家和民族集体的优雅,我们其实也拥有过。今天,中国人的集体不优雅,难道就没有权利和能力再优雅了吗?我想不是。
去过丽江,人们传说中的美好并不足以令我震撼。最令我震撼的是偶然的一次闲逛,远远地听到乐声,我便寻声而去。在一户并不起眼的农家那半掩的门前,我彻底相信了之前对明朝全民优雅的畅想:一户农家小院里,男人们悠闲地操弄着乐器,女人们,边干着家事,一边唱着南唐后主李煜的《浪淘沙》!!!
那承自唐宋的乐章、那承自汉家先祖的风雅,能在处于边陲之地的兄弟民族生根,为什么我们堂堂正正的华夏子孙就不能重新拾起?人家从无一物能今天的程度,何况那些是我们民族本来就具备的天性!失礼可以求诸野,只在于我们有没有那样的智慧信心和胆识胸襟?
(自己给自己挖了个硕大无比的坑,欢迎各位高人一起填^_^)
看完冉燃关于京剧不能作为国粹的帖子,突然想起早晨班车上的一件事:一位长辈因听不惯广播里嘈杂的电子音乐而要求司机关掉广播,没想到引起不少乘客(包括年纪大的长者)的强烈不满。其缘由是:“有得听总比没得听好,好歹可以打发时间。”“怎么能因为你一个人不喜欢听而剥夺所有乘客听的权利?” 老实说,其实我并不反对电子音乐,但是听到这样的言语,我觉得很悲哀。原来我以为国民只是精神饥渴,没想到现在居然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!
不可否认,道生万物,万物皆是道。阳春白雪有阳春白雪的韵致,下里巴人也有下里巴人的味道。二者相生互长,也正好相得益彰。不过问题在于,孔子哀叹的“靡靡之音”“亡国之音”,如今居然也成了高雅音乐的一部分;以往士大夫们不屑一顾的“呕哑噪哳”,在现今的流行音乐面前居然也显得那么地有智慧;在明朝最通俗不过的昆曲,现在居然成了曲高和寡的代名词……
我们总说,时代在进步。个人以为值得商榷。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飞速的发展。但我们的内心呢?是越来越纯净还是越来越浮躁?在阳春白雪离地三尺、被束之高阁,而下里巴人足登大雅,市面上充斥着不知所谓的时代,我很疑惑,究竟是进步还是在退步?当然,我们也可以豁达地哈哈一笑:不知所谓也是道!嗯……
看过关于白先勇先生的一本书,其中最震撼我心的一句话就是(大意):“现在年轻人的气质太粗糙了!”
我们以前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,如:昆曲、古琴、歌舞……我的很多朋友起先是闻之即弃的,等他们真的尝试来品味的时候,没有一个不是惊呼:“天啊,原来可以这么美!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?怎么就没有人告诉我呢?”
我在想,古人言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“苟不教,性乃迁。”朋友们前面的“天啊,原来可以这么美!”这应该就是“性本善”;而之前的闻之即弃是因为“苟不教”,所以才造成今天的全民“性乃迁”。不要告诉我,是他们自己愿意气质这么粗糙的。向善之心、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不然,他们也不会对那些西方的“优雅”“绅士”趋之若鹜了。
先秦的气魄、汉唐的度量、两宋的风雅自不必说了,单就在读明朝戏曲史的时候,我就非常的艳羡。那“家家收拾起,户户不提防”是怎样令人陶醉的场景啊!在那个全民为昆曲疯狂的时代,该有多么的优雅和迷人。
甚至于,在田间,农夫们会闲来吼上一段:“大江东去浪千叠,引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。又不比九重龙凤阙,可正式千丈虎狼穴。大丈夫心别,我觑这单刀会,似赛村社……”或者,转眼的茶园里,会飘来一段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?朝飞暮卷,云霞翠烟……”
整个国家和民族集体的优雅,我们其实也拥有过。今天,中国人的集体不优雅,难道就没有权利和能力再优雅了吗?我想不是。
去过丽江,人们传说中的美好并不足以令我震撼。最令我震撼的是偶然的一次闲逛,远远地听到乐声,我便寻声而去。在一户并不起眼的农家那半掩的门前,我彻底相信了之前对明朝全民优雅的畅想:一户农家小院里,男人们悠闲地操弄着乐器,女人们,边干着家事,一边唱着南唐后主李煜的《浪淘沙》!!!
那承自唐宋的乐章、那承自汉家先祖的风雅,能在处于边陲之地的兄弟民族生根,为什么我们堂堂正正的华夏子孙就不能重新拾起?人家从无一物能今天的程度,何况那些是我们民族本来就具备的天性!失礼可以求诸野,只在于我们有没有那样的智慧信心和胆识胸襟?
(自己给自己挖了个硕大无比的坑,欢迎各位高人一起填^_^)
看完冉燃关于京剧不能作为国粹的帖子,突然想起早晨班车上的一件事:一位长辈因听不惯广播里嘈杂的电子音乐而要求司机关掉广播,没想到引起不少乘客(包括年纪大的长者)的强烈不满。其缘由是:“有得听总比没得听好,好歹可以打发时间。”“怎么能因为你一个人不喜欢听而剥夺所有乘客听的权利?” 老实说,其实我并不反对电子音乐,但是听到这样的言语,我觉得很悲哀。原来我以为国民只是精神饥渴,没想到现在居然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!
不可否认,道生万物,万物皆是道。阳春白雪有阳春白雪的韵致,下里巴人也有下里巴人的味道。二者相生互长,也正好相得益彰。不过问题在于,孔子哀叹的“靡靡之音”“亡国之音”,如今居然也成了高雅音乐的一部分;以往士大夫们不屑一顾的“呕哑噪哳”,在现今的流行音乐面前居然也显得那么地有智慧;在明朝最通俗不过的昆曲,现在居然成了曲高和寡的代名词……
我们总说,时代在进步。个人以为值得商榷。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飞速的发展。但我们的内心呢?是越来越纯净还是越来越浮躁?在阳春白雪离地三尺、被束之高阁,而下里巴人足登大雅,市面上充斥着不知所谓的时代,我很疑惑,究竟是进步还是在退步?当然,我们也可以豁达地哈哈一笑:不知所谓也是道!嗯……
看过关于白先勇先生的一本书,其中最震撼我心的一句话就是(大意):“现在年轻人的气质太粗糙了!”
我们以前很多非常优秀的艺术,如:昆曲、古琴、歌舞……我的很多朋友起先是闻之即弃的,等他们真的尝试来品味的时候,没有一个不是惊呼:“天啊,原来可以这么美!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?怎么就没有人告诉我呢?”
我在想,古人言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“苟不教,性乃迁。”朋友们前面的“天啊,原来可以这么美!”这应该就是“性本善”;而之前的闻之即弃是因为“苟不教”,所以才造成今天的全民“性乃迁”。不要告诉我,是他们自己愿意气质这么粗糙的。向善之心、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不然,他们也不会对那些西方的“优雅”“绅士”趋之若鹜了。
先秦的气魄、汉唐的度量、两宋的风雅自不必说了,单就在读明朝戏曲史的时候,我就非常的艳羡。那“家家收拾起,户户不提防”是怎样令人陶醉的场景啊!在那个全民为昆曲疯狂的时代,该有多么的优雅和迷人。
甚至于,在田间,农夫们会闲来吼上一段:“大江东去浪千叠,引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。又不比九重龙凤阙,可正式千丈虎狼穴。大丈夫心别,我觑这单刀会,似赛村社……”或者,转眼的茶园里,会飘来一段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?朝飞暮卷,云霞翠烟……”
整个国家和民族集体的优雅,我们其实也拥有过。今天,中国人的集体不优雅,难道就没有权利和能力再优雅了吗?我想不是。
去过丽江,人们传说中的美好并不足以令我震撼。最令我震撼的是偶然的一次闲逛,远远地听到乐声,我便寻声而去。在一户并不起眼的农家那半掩的门前,我彻底相信了之前对明朝全民优雅的畅想:一户农家小院里,男人们悠闲地操弄着乐器,女人们,边干着家事,一边唱着南唐后主李煜的《浪淘沙》!!!
那承自唐宋的乐章、那承自汉家先祖的风雅,能在处于边陲之地的兄弟民族生根,为什么我们堂堂正正的华夏子孙就不能重新拾起?人家从无一物能今天的程度,何况那些是我们民族本来就具备的天性!失礼可以求诸野,只在于我们有没有那样的智慧信心和胆识胸襟?
(自己给自己挖了个硕大无比的坑,欢迎各位高人一起填^_^)
; M$ @+ N, D/ [: E( |9 x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-12-22 9:19:37编辑过] 6 u1 N& G8 l- w5 B8 M5 `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