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2楼
楼主 |
发表于 2005-6-7 23:11:00
|
只看该作者
认识同性恋
- D* @$ B! j0 ^6 E, p1 m一、什么是“同性恋”?9 X3 O T$ H/ c
名词概念
" Y5 W, H0 g0 ]. b名词同性恋(homo***uality)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(Plummer,1984)。这个词描述的是,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,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(Benkert,1869,引用于Bullough,1976,第637页)。
+ Y. F& _3 s0 w
- {) T8 Z* j! N9 ]0 Z今天,同性恋,异性恋和双性恋,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“性指向”。* J6 z2 ^8 p: h/ t8 w
& D7 G# M& i5 `1 X3 e5 @
同性恋(homo***uality)是“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”(Herek,1989;1994)。
$ c: }% p' j3 m性指向(***ual orientation):持久地被某一性别成员在**、情感或幻想上的吸引。
- U# V( i8 K! y% h/ ^2 a7 d' t1 p性吸引(***ual attraction)是个体间在**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。
5 n+ \+ ^9 T' Z2 [$ _) ~性唤起(***ual arouse) :外界刺激或内心幻想引发性生理反应的过程。
: P8 |8 I4 D* d- F8 Y易性症(trans***uals):又称性别转换症。是指感受到生理性别 与心理性别的矛盾或不一致,深信自己是与其生理性别相反的另一性别的成员。
5 S4 b/ n1 D; H同性性行为包括:
) I- `! Q+ Q: m( k/ Y男男性接触(man ***ed with man,MSM)
5 A4 t2 b, B2 ]3 X女女性接触(woman ***ed with woman,WSW)
: V2 m- W$ q$ t3 t% L' z
( X" P. }6 e; {% ^二、有多少人属于“同性恋”?. ~2 Y3 s- T* r' \( H7 w
国内外各家学派看法不一,多数学者认为至少占2-4%。) O& s n2 U9 }* z
1948年,金赛等的调查发现,美国4%的男性和2-3%的女性终生都是同性恋者。" N( S( }/ B& \8 L* H: T& m) J1 q
据刘达临1992年对中国大陆2.3万例性文明调查,大学生和城镇已婚夫妇中承认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2.54%,照此推算,中国同性恋人口有3000万左右;李银河在《同性恋亚文化》中则估计有3600-4800万。2 W b( O g9 z! t( @; y
张北川:男同1780万,女同1000万。
- T" Y+ A7 p8 h# ] C2 |; F9 h1 P
" C* J: }( e* i, X5 { `2 gKinsey性欲谱:
- V8 B( a! w j% j' h( Y0型:绝对异性恋
6 S. s, B* ~$ W* d: H7 b5 I1型:异性恋为主,偶有同性恋行为
7 D6 H) p9 r% E* A6 t; |/ E$ e2型:异性恋为主,常有同性恋行为% R c& Z# f, Q. b
3型:异性恋和同性恋行为均等3 }- `/ t$ x) {! a' \/ H
4型:同性恋为主,常有异性恋行为0 f) `8 Y) g$ ~- f3 I) v, M
5型:同性恋为主,偶有异性恋行为
V$ H: l) k4 G6型:绝对同性恋* A: W% K, S2 D# I
其中,1、2为“境遇性同性恋”,3、4为“双性恋”,
n, J; {6 L3 x: j5 |1 n 5、6为“专一型同性恋”! a' I4 x4 a+ i; ~. I6 e2 e* a
- B, q# w* v# H1 g! `6 Z" s
同**者与人口史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研究确认,在不同历史、社会、文化背景中,对同性性活动严厉打击或是相当宽容,都不会显著改变同**者占总人口的比例,而且其比例较为恒定,约为2%-5%。+ _' C0 d0 t* ^
社会学界多中心调查提示,我国男同/双**者约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%-4%,同/双**者总人口估测约3600-4800万人。连同其直系亲属,同**问题约与1.24亿-1.65亿人口直接相关。. h; N x1 H, x. J9 \
# B- l2 f4 k5 g* d4 G" f
三、 “同性恋”的成因
, g& f7 d f5 t2 @, F至今原因不明。几类学说:
2 j. ^! _ B8 u" Q2 _) ^1、遗传的学说
$ @$ u% f3 W$ E, M+ h/ E( a: [3 x2、后天学说:心理发展、性别角色认同等9 R3 x* i9 B$ a( R* {3 @
3、遗传、后天发育、社会文化综合作用
, E9 q/ |( R5 `
7 ^: a5 K, ^+ k0 k2 j其中的心理学说:' U7 e; ]" X; E( Y! f; u
Thompson认为,同性恋对异性存在恐惧心理,害怕承担成人的责任。同性恋是企图从现实中逃脱的一种表现。 L5 j& c* o4 j; n) r, }
Lado认为男同性恋可以见于以下5种情况:
: \) D5 b2 U% z" s- e- t1、得不到女性
1 M3 P7 M3 c0 F: x3 J: p3 G2、偶发性的同性恋
, N% ?2 t1 }: s3、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之一
1 q8 q) ^1 M: K, t4、好奇的结果
; e& N; r, e+ Q5 F* z" d; e2 V+ |" x5、代偿性的同性恋:害怕异性。! {; E' I5 W% t& }+ q. f
. u3 l, a6 |7 [6 j4 U6 E$ H$ ?
精神动力学的观点
+ o! e% D* I+ G8 s1、男性的阉割焦虑、与母亲乱伦的压抑
4 b e# D/ _# D# z6 N2、儿童期受母亲的控制、占有导致憎恨6 Q( E! G9 E- `6 V* R
3、自恋、自我理想化的外向投射
# X. L9 Q* ~. c2 ]4、认同于自己的母亲,停滞在母婴共生阶段4 A9 y9 R" q- c, [9 L8 D
) h! a0 n! D( n4 I
我认为,他们对同性的“爱”有以下几种情况:0 i" I" }4 Z) c: F- Z; L
1、从同性那里寻找父亲般的慈爱,究其幼年是缺乏父爱的;特别是“恋老”者。& W! @3 S! l! d; z1 ~
2、对女性的恐惧,其幼年是缺乏母爱的,母爱的缺乏、母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对来自女性的爱失去了信心;
5 o: w' {+ V: z, Z! H* I% }3、与同性的竞争,如其幼年的父亲是严厉的、权威的,对孩子批评过凶,造成孩子在向父亲认同方面出现障碍,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象父亲一样强大(向竞争者认同),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一个象父亲一样的强者来保护自己。他认为:性是占有、是蹂躏,只有通过性才能获得“权力欲”的满足,才能控制别人,才能体现自我的强大;离开同**关系,自己就没有机会战胜同性、控制同性,显现自己的强大、克服自卑心理。+ H3 d* D; k. W0 x) ~0 ?" K2 S
或许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“爱”,但总之,正是这些“爱”决定了他们的性指向。
. ]" h9 f1 ?, E& r* }1 g0 J8 c0 K1 b+ q( U: i& ?
我希望,如果有机会的话,我愿与更多的同**者进行深入的交谈,以便发现更多类型的“爱”的内容和方式。
' i5 [) x' I8 q( U4 g- E& c8 d2 z$ F4 c
四、对“同性恋”认识的历史演变
4 R* p' y3 z/ E* M \1 s, O对同性恋的界定大致分三个阶段:
) y( V5 D- @9 d$ e(1)有罪论,同性恋是道德上的恶;. n; A( f( S, Z, z2 P2 E2 u
(2)变态论,同性恋是心理反常、性变态;
2 x9 s0 {2 M2 f3 N3 c" }(3)正常论:除性取向不同外,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正常,犹如左撇子异于右撇子。有论者认为中国民众对同性恋的认识目前正处于从“有罪”到“变态”的转变过程;也有人认为中国大陆对同性恋的认识还处在西方国家60年代的水平。
$ T9 @4 r$ m; g3 ?7 `2 @# q: v, b7 ~8 J5 K; U& @
五、“同性恋”是正常人的行为方式吗?, m8 q( w( A* v. `( A+ ^2 _
1、少数即为病态? 6 T1 f4 d6 `" Z; t* {0 W3 V* O8 n
2、同**者的性行为与人类繁衍的生殖目的相违背,故为病态?
4 H( L# W/ k1 _2 z$ P6 `- Y, ^: t3、同**者的性心理、性行为模式不“标准”?
9 S) |' B% l1 m) ]! w. V! N4、同**者的心理活动的其它方面可能存在异常?
0 f: r( S: D2 ^4 ]5、同**者是违反道德的疾病行为?% \( g. S0 C8 e' _2 f" B* ^5 k" B
6、对同**进行疾病诊断是“中国特色”?
8 l; w6 P- ]! D* |) H: O
! b% F7 L* W0 x: }9 w0 m$ i六、“同性恋”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?1 g" d( l! i# D! m
1、同性恋者,除了性指向与异性恋者不同外,其它方面,如,记忆、智能、道德感等,没有显著性差异。
% _% C; w' y. L4 T6 u! w$ t2、自我接纳者,心理健康状况较好,但是仍会因不被社会接纳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。
& _2 R& C3 V4 Q; \ W3、自我不接纳者,会出现焦虑、抑郁,乃至自杀行为。, d& w6 Q, H7 _; y, c- d% w
资料:资料:青少年同**者自杀率明显高于同龄异**者。我国三次大样本调查发现,男男性接触者中9%-13%的人因此有过未遂的自杀行为,相当高比例的人有过强烈自杀念头。自然人群自杀成功率22.2/10万,28.7万人/年,自杀未遂是成功者的6倍,200万人/年 。% D" {% G" H' ~& {) n5 U
, u6 d W q- T& ]+ W- |2 i7 g七、“同性恋”去病理化的问题" V: f& l6 N7 }2 B" u5 V! o5 x I
中国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(CCMD-3)对同性恋的定义:4 s3 I E5 x8 J9 H2 ~
62.31 同性恋
! a+ _9 @- c9 N ^. C8 M, X" f (1)符合性指向障碍的定义; s1 W. H$ U3 }1 b7 U5 i
(2)在正常生活条件下,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现出**倾向,包括思想、情感,及**行为;
, y+ o/ P! ^ i! L- l( X (3)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,但**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,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。& Q) x$ @& x, z% ^& c
/ \* U0 V% e9 b3 d. W$ G/ G- ^
2001年4月,中华精神科学会通过的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(第三版)》(CCMD-3),不再笼统地把同性恋认定为“精神障碍”(或称“心理变态”、“性变态”),仅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适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。) r0 m9 _. n7 p: d. y v+ t
“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,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、焦虑,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,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。”- i# n0 ]& h! \
1978年在同性恋权力运动的压力下,美国精神病学会在1983年召开全国性大会,以58%票赞成,38%票反对,4%弃权通过决议,把同性恋从异常行为中删除,成为“非变态的性行为方式”,因此,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、第三版和第四版(DSM-III、SM-IV)均无同性恋这一精神病学分类。
) S) E; |5 R+ ~/ w" X# ?& {3 N8 J; {6 [6 H8 q# W2 X
; _6 X; l$ o" \( @' x; e--------
1 W; k9 t7 l, q3 D5 i5 {; @更多的资料:《朋友通信》
' W) y% O( q& A$ k项目负责人: 张北川 潘绥铭 丛 中( W; ], J8 _. M S: W4 ?' l
主办单位: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
. {" l$ T$ a8 w, y9 P0 j2 K2 P+ {主管单位: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
- [1 I5 B7 n3 ^; W1 k8 u6 V协办单位: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
5 ^, h- w+ Y. W网站:http://friend.qdeol.com.cn
! d, x. m3 k8 W# w" Q通讯地址:中国青岛市黄台路12号青岛大学医学院附院性健康中心 张北川 " u0 L) \3 e% M- s! G8 |
邮政编码:266012 咨询热线:0532-2710247% `+ L+ V6 o j. h
Email: beichuanzh@163.com
7 f% @3 `/ T* X: g
, W+ v8 p! [8 ^. Z8 w
; ~8 }% h7 J4 f+ D/ S, V同性恋是指对同性的人具有**吸引力并持续表现**倾向,它可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,同时对异性的人毫无**倾向,也可仍有减弱的**倾向或正常的性行为。同性恋者有异性性行为的情况谓之双性。
/ y9 j% c8 w: t- P8 _4 a3 N! S D* `' Y, Q; k
2. 由于同性性行为和性取向跟异性性行为和性取向并非总是互相排斥,二者可以在强度、频率、持续等方面有不同的组合。但真正的两性等价取向,即对同性和异性同样地喜欢,同样地容易被激发性感和性欲者则较为罕见。" f! g2 n4 N0 h# M/ c
|
|